Making Chinatown (Chinese)

Making Chinatown再造唐人街

 

2012
混合媒介装置,7频彩色视频
由洛杉矶REDCAT委托

黄汉明为其在洛杉矶的首个个展里,创作了一系列的影像作品和以风景为拍摄场景的作品。它们主要是围绕罗曼·波兰斯基的重要作品《唐人街》展开的。 当作品《制造唐人街》在2012年在REDCAT画廊展出时,艺术家把整个展厅空间布展成拍摄片场,并以此探索分析电影原片所用的语言结构组成、表演方式及身份认知,用以重新诠释唐人街。在该作品中,艺术家扮演曾由杰克·尼科尔森,费·唐纳薇,约翰·休斯顿以及贝琳达·帕尔墨担任的角色,在数码渲染的原片剧照背景前表演原片重要的场景,并在视频装置中保持其完整性。作品展出时所使用的展览背景墙,既坚持了剧场式和电影式的布景传统,又保有大幅画和雕塑的特性。

黄汉明以其独特而深刻的行为表演方式和视频作品享誉国际,他的作品大部分是将世界电影史中的大师级作品和主流娱乐电影重新建构。通过诠释法斯宾德,王家卫和英格玛·伯格曼等世界知名电影导演的视觉风格和符号,艺术家常常会在其作品中探讨电影构建主观性和地缘性。《制造唐人街》是黄汉明第一个以美国电影为创作背景的作品,他主要利用了波兰斯基《唐人街》里的标志性手法,来探讨洛杉矶的多功能性和可塑性。黄汉明将文本作为媒介去创作该作品,这个文本可供其栖息,也可将地缘特点拟人化。《制造唐人街》在模仿主流电影技法的同时也将其简化,以强化作为电影技法基础的戏剧特性。

After Chinatown (colour photographic series)

AFTER CHINATOWN
Colour photographic series
2013

After Chinatown (Chinese)

After Chinatown唐人街之后

单屏录像装置
7分 09秒
2012
黄汉明在2012年初的洛杉矶创作了作品《再造唐人街》,之后又创作了《唐人街之后》。此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波兰斯基1974年向四十年代黑色侦探电影致敬的台词:“忘了吧,杰克,这是唐人街啊。”黄汉明发现自己无法忘记这句话,并展开了以“唐人街”为标志的研究旅程。

Me in Me (Chinese)

Me in Me我中我

三频影像装置
2013
东京资生堂画廊委托作品

“我中我”是2013年东京资生堂画廊的一间委托作品,讲述了三个分别生活于“传统”,“现代”,“虚拟”时代女性的故事。黄从日本银屏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中挑选出这个理想化的人物,一个为寻找自我而挣扎求生的女子,一缕穿越于大男子主义盛行时空的孤魂。

平行叙事结构的“预告片”展示了艺术家创作过程的记录片段,揭示了黄所理解并试图诠释的日本文化中老生常谈的形象。黄将一个刻板的女性形象重新演 绎,并一如既往重视现实与模仿的差距。这些不可避免的差异,包括发音缺陷、角色性别混淆、理想化的外貌与身段,以及与日本社会制度合作而产生的“错误的喜 剧”似的误解,都使真实感陌生化,并营造出更为模棱两可的观感。“我中我”一方面推动了传统叙事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也使得观众移情入戏的观影模式得到意 想不到的扭转。

Scenography for a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Opera (chinese)

Ascent To The Heavenly Palace中国科幻戏曲的舞台布景设计

混合媒介装置
2015

在装置作品《中国科幻戏曲的舞台布景设计》中,黄汉明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甬道展场封闭起来,借鉴了剧场舞台立体布景的搭景方式,层层树立十余块木板。木板上的图像分为“太空舱”和“云端”两部分,中间镂空,观众可穿过这些人工景致,直达甬道尽头——一片不断旋转的圆形平板,上面鲜亮的色彩令人目眩。黄汉明设置的情景看似叙事连贯:观众走出太空舱,从而步入云朵之间;而事实上,作品包含两个错位的部分:云彩的纹样参考了描绘宇宙的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以及古代宗教壁画、抽象、明亮,与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典型科幻电影所启发的、“未来”、昏暗的太空舱形成对比;不同的图像代表了多重的文化背景和时间维度,分别呈现了他近期对粤剧舞台现代化进程、中国古代壁画和中外科幻电影的研究成果。观众的视野先接触到象征未来的科幻布景,随后才走进历经历史沿革的云朵纹样之中,似乎走向未来,又好像面朝过去,也不禁会对线性的、连续的、量化的时间观产生质疑。

Next Year / L’Année Prochaine / 明年 (chinese)

明年 / Next Year / L'Année ProchaineNext Year / L’Année Prochaine / 明年

3 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2015

“在《明年》中,黄汉明一人分饰男女多角,重新 演绎 阿兰•罗伯格里耶编剧、阿伦•雷乃导演的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片段。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住在奢华酒店中的女性邂逅一名陌生男子,他对她说他们在一年前的马里昂巴德会见过,那时他们已经相爱,并约定在此重逢、私奔;男子执拗的态度和口中的誓言让女子从莞尔一笑,到矢口否认,最终突然让步,与这位男子出走。影片的一大特色即是,通过剪辑和安排,将人的意识运动用影像语言表述。镜头时间随着思想活动的节奏——有时重复,有时倒退,有时纠缠不休,有时一片空白——而拍摄,现实、回忆、幻想不断交织、切换和闪回,既不遵循客观世界的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也不符合蒙太奇的叙事规律 。原作中女主角失忆,她的世界并没有思维的延绵,线性时间——链接着暗昧不明的“去年”之当下——毫无意义。黄汉明偏爱寻找戏剧化的电影故事题材进行翻拍,并一人饰演多角,在拍摄过程中体会主角强烈的内心情感。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将电影对客观世界的再现转换为对主观世界的再现,一方面让作为表演者的黄汉明的情绪更易于直接和外化地展示;另一方面,观众在凝视另一个主观世界时,仿佛在对视某种镜像,从而观看到自己的意识处理内在时间的方式。

明年 / Next Year / L'Année Prochaine

黄汉明之前大多数“翻拍”作品均取材与驻留所在地相关的艺术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自始至终没有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艺术家选择了上海的马里昂巴咖啡馆作为拍摄背景。以法国电影命名的上海咖啡馆,本身即暗示着当今文化上的时间差被抹平的普遍现象。作为一名常年生活在柏林的新加坡艺术家,文化上的身份一直是黄汉明作品中被经常讨论的问题。而电影这一媒介由于其“国际化”、传播广泛的特征,常被艺术家用以影射当下民族文化身份混乱、趋同的现状。而在《明年》中,电影的这一功能被让渡给了曾遭受殖民的“洋气”都市上海的马里昂巴咖啡馆。影像语言与意识结构的匹配特性从而被着重描绘在装置作品《中国科幻戏曲的舞台布景设计》中,黄汉明将甬道展场封闭起来,借鉴了剧场舞台立体布景的搭景方式,层层树立十余块木板。木板上的图像分为“太空舱”和“云端”两部分,中间镂空,观众可穿过这些人工景致,直达甬道尽头——一片不断旋转的圆形平板,上面鲜亮的色彩令人目眩。黄汉明设置的情景看似叙事连贯:观众走出太空舱,从而步入云朵之间;而事实上,作品包含两个错位的部分:云彩的纹样吸取了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的风格、抽象、明亮,与充满“未来”感、写实、昏暗的太空舱形成对比;不同的图像代表了多重的文化背景和时间维度,分别呈现了他近期对粤剧舞台现代化进程和中外科幻电影的研究成果。观众的视野先接触到象征未来的科幻布景,随后才走进历经历史沿革的云朵纹样之中,也不禁会对线性的、连续的、量化的时间观产生质疑。

在《明年》中,黄汉明一人分饰男女多角,重新 演绎 阿兰•罗伯格里耶编剧、阿伦•雷乃导演的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片段。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住在奢华酒店中的女性邂逅一名陌生男子,他对她说他们在一年前的马里昂巴德会见过,那时他们已经相爱,并约定在此重逢、私奔;男子执拗的态度和口中的誓言让女子从莞尔一笑,到矢口否认,最终突然让步,与这位男子出走。影片的一大特色即是,通过剪辑和安排,将人的意识运动用影像语言表述。镜头时间随着思想活动的节奏——有时重复,有时倒退,有时纠缠不休,有时一片空白——而拍摄,现实、回忆、幻想不断交织、切换和闪回,既不遵循客观世界的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也不符合蒙太奇的叙事规律 。原作中女主角失忆,她的世界并没有思维的延绵,线性时间——链接着暗昧不明的“去年”之当下——毫无意义。黄汉明偏爱寻找戏剧化的电影故事题材进行翻拍,并一人饰演多角,在拍摄过程中体会主角强烈的内心情感。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将电影对客观世界的再现转换为对主观世界的再现,一方面让作为表演者的黄汉明的情绪更易于直接和外化地展示;另一方面,观众在凝视另一个主观世界时,仿佛在对视某种镜像,从而观看到自己的意识处理内在时间的方式。

黄汉明之前大多数“翻拍”作品均取材与驻留所在地相关的艺术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自始至终没有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艺术家选择了上海的马里昂巴咖啡馆作为拍摄背景。以法国电影命名的上海咖啡馆,本身即暗示着当今文化上的时间差被抹平的普遍现象。作为一名常年生活在柏林的新加坡艺术家,文化上的身份一直是黄汉明作品中被经常讨论的问题。而电影这一媒介由于其“国际化”、传播广泛的特征,常被艺术家用以影射当下民族文化身份混乱、趋同的现状。而在《明年》中,电影的这一功能被让渡给了曾遭受殖民的“洋气”都市上海的马里昂巴咖啡馆。影像语言与意识结构的匹配特性从而被着重描绘。”

策展人刘秀仪 (UCCA展览介绍文)